沉浸式互動投影 地面互動
“沉浸式”作為近來頻繁出現的一個詞匯,已經成為藝術活動的吸睛利器。華麗的展示效果,加上全方位的感官體驗,成功圈粉了一大批觀眾,也在社交網絡上掀起一股pick風潮。
繼實體書店、畫展、動漫主題展等沉浸式藝術展逐漸成為一種商業模式后,以話劇演出為主的現場沉浸式娛樂正在日益興起。眾多場景都需要新內容和觀眾建立聯系,我們仿佛已經進入了“沉浸式時代”……
火遍全球的沉浸式藝術
實際上,“沉浸式”這個術語并非一個新概念。早在上世紀初,藝術家就已經開始嘗試制造沉浸式的直觀體驗。
“沉浸式”是個舶來品
一類主打劇情的場景體驗,以沉浸式戲劇為代表,起源于英國,受到美國百老匯文化沉淀的滋養,經環境式戲劇過渡而來。
一類更注重科技帶來的場景體驗,以teamLab制作的各類沉浸式體驗為代表,共同點都是輕劇情、重場景體驗。也許參與者無法復述劇情,但是依舊能記得一兩個打動人的瞬間。
2010年4月,丹麥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和中國新銳建筑師馬巖松合作的沉浸式展覽《感覺即真實》,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拉開帷幕。
丨在長近60 米的蜿蜒空間,紅、綠、藍三基色組成熒光燈陣,再把整個空間用霧充滿,制造出一個人工的光譜空間,觀眾穿行其中,感覺真實又虛幻。
2013年,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我有一個夢》亞洲巡展在上海當代藝術館的開啟,便是將沉浸式藝術推向普羅大眾的代表性作品。
丨在一間面積約25平方米、墻壁高度僅8英尺的封閉房屋內,鏡子無限反射的紅白波點,形成了一個讓人置身其中幾乎迷失方向的空間。
2015年,由英國藝術團體蘭登國際(RandomInternational)創作的作品《雨屋》,繼倫敦、紐約展出成功后,又在上海引起轟動。丨這場展覽就是讓觀眾“淋雨”。設計者在150平方米的場地里,在天花板上安裝了一套傳感器陣列,能讓觀眾所到之處,大雨戛然而止。
隨后,沉浸式展覽在國內遍地生花。日本teamLab制作的《花舞森林與未來游樂園》中國巡演大排長龍,半年來在朋友圈一直霸屏;英國的《Sleep No More》(不眠之夜),登錄上海以來一票難求;孟京輝《死水邊的美人魚》作為中國第一部原創沉浸式戲劇,引爆關注度……
無論是數字技術延伸了我們對藝術的想象,還是浸沒式參與帶來的全感官體驗,沉浸式藝術都將觀眾帶入了一個全新的維度。
沉浸式藝術為什么大受歡迎?
盡可能讓觀眾完全融入自己想象的世界,這是自古以來藝術家們都渴望達到的創作境界,從巴洛克到極簡主義,即便表現形式上大相徑庭,但無不以此為目的。
只不過到了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使得藝術家向這個目標又邁進了一大步——平面繪畫在三維中被實現,光影代替了油彩,空間置換了畫布,全身心的體驗取代了單一的視覺觀看。
欣賞藝術的過程既好玩,又充滿新鮮感。更重要的是,觀眾可以進入作品的內部,并且自由選擇觀看和感受作品的角度、方式,最終獲得一種極具個性化的觀感體驗。
這樣的“體驗模式”代替了以往的“觀看模式”,更加注重觀眾在藝術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增加了觀眾和作者、作品之間的互動。
沉浸式藝術的出現,讓更多人懷著好奇之心走入其中,即使對作品的內涵不甚了解,也不妨礙去開開心心地玩一場,自然受到熱捧。
沉浸式藝術提供的是一種充滿情緒化的體驗,自帶互動性,讓觀眾從被動觀看到主動體驗,在商品、營銷植入和衍生品上承載了廣闊的商業變現空間。
這種新型的場景革命,也讓沉浸式主題樂園、沉浸式旅游演藝等成為大熱IP,推動了文旅產業的發展。
對于情景類主題樂園設計而言,設計豐富的場景意味著通過情景化的主題故事演繹增加旅游產品的新奇感、復雜性和不可預料性,以此來誘導游客進入心流狀態。
如今,國內外各景區、主題公園等紛紛布局沉浸式旅游體驗項目,極大地豐富了游客的旅游體驗,這是對傳統走馬觀花游的一種顛覆。在越來越智能化、越來越科技化的未來,沉浸式旅游體驗將成為文旅行業中重要的一環。
未來
還會有哪些沉浸式藝術爆款出現
文化、旅游、藝術
又會以哪些更加多元的方式呈現
讓我們拭目以待
尚格影視 :深耕于視覺創意領域,積累了大量的各種多媒體項目經驗。經過近13年的蘊育成長為專業的視覺工程服務商,業務涵蓋數字化展廳、多媒體演藝、影視動漫三大部分。為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大型的數字創意展示項目工程、360°全息,270°全息,3D Mapping及特種影片、多媒體展項應用集大成者,為政府、企業、房地產提供一站式服務。